〈七里香〉是播放次數最多歌曲,2021年起連續3年摘下榜首。
但是,數位化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式,你的相片現在儲存在手機記憶卡,甚至雲端硬碟,只要是數位化的內容,都可以隨時隨地找到它、回憶它。這樣的優點,再加上可支援不同的檔案格式、將外部文件匯入等功能,對於需要大量閱讀論文資料、研究資料等電子檔案內容的人來說,能成功降低長時間以平板、電腦閱讀對雙眼造成的不適。
本文章內容由「樂天Kobo」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廣編企劃編審。那麼,書籍的數位化呢?只要帶著你的手機或是閱讀器,就像是把家中的書櫃隨身搬著走,這樣的好處是閱讀的方便性增加了,可以任意選擇想看的書籍,度假時打開輕鬆的文學,想放空時就挑一本漫畫,長途旅行時,趁機惡補一點商管知識,都不會因為沒有適合的書籍而放棄閱讀的機會。活動上線後的反應熱烈,目前僅剩六吋螢幕的Clara HD可供租借,歡迎讀者點選活動網址:Kobo衝刺包,實際租借回家操作,測試看看你的閱讀習慣是否也開始改變。Photo Credit:樂天Kobo理由三:用電子書閱讀器看書不傷眼,還支援14種檔案格式一般所說的的「電子書閱讀器」,是搭載EInk電子紙顯示器,主要功能是用在閱讀電子書的裝置。目前樂天Kobo電子書推出免費租借閱讀器兩週活動,只需負擔200元運費,就可得到樂天Kobo衝刺包,包括電子書閱讀器、KOL推薦書單、樂天Kobo電子書買3本打5折優惠券,以及購買電子書閱讀器200元起折抵券與500元購書金。
由於樂天Kobo電子書閱讀器支援Pocket服務,只需打開閱讀器、登入Pocket帳號,就可以找到原本儲存的文章,也因為閱讀器的功能主要集中於閱讀,讓你在接續閱讀的時刻並不容易受到外在干擾,更能夠重拾專注力。舉個例子,過去在底片相機的時代,拍照會洗成一張張相片存放在相簿,但你不會把相簿隨身攜帶,甚至不可能在外忽然想到的時候,就立即翻出來看智慧公宅不僅實踐了居住正義、落實城市美學,也創造了新的居住營運模式,更成為智慧城市產業的實驗場域,讓城市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永續的目標,讓住宅空間的意義更顯不同。
其規劃也加入了社區可能會需要的公共空間,包括公共托育、圖書空間、老人日照中心與失能身障日間照顧中心等等。延伸閱讀:臺北市公共住宅蓋到哪?臺北市全公宅即時進度在這裡。為持續推動臺北市智慧電網實證計畫,臺北市政府與台電公司,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II)合作,規劃「智慧電網第一期計畫」,選定興隆D2公宅作為示範驗證場域,建置全臺第一處具備智慧電網需量競價[註3]平台之公共住宅。總的來說,「公共住宅」政策並非只是「蓋房子」這麼簡單,當一座政府提供的住宅,不僅背負著提供給市民能有一個安全、便利、舒適的居所,還包括「智慧建築」與「智慧城市」的體現,一舉達到節能、減碳之願景。
Photo Credit :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興隆公宅內部實際樣貌。這些透過科技減少人為可能造成的浪費,正是「智慧電網」的最大效用,這不僅為了住戶著想,長遠來看,更可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智慧科技的應用範圍極廣,包括在公共住宅的設計、興建與維護,像是智慧電錶、智慧水錶、智慧微電腦瓦斯表、智慧電網、智慧保全系統等,透過電子化、資訊化等方法,讓居住需求與品質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也可以解決各種過去居住時可能會遇到的難題。以北市府公布的數據來看,使用智慧電網的 301戶居民,平均可較一般住戶省下約 13% 的用電。代管則是指業者協助房東出租住宅給房客(一定所得以下或弱勢者),由房東與房客簽訂租約,業者負責管理該出租的住宅。讓公宅不僅僅只是滿足了「居住」,更擴大為市民滿足生子、養老等需求,這些公共設設施不但多元、也落實公宅希冀達到的共好共融願景,讓「老有所居,幼有所養」。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廣告)[註1]智慧電網是在傳統電力系統上,加入智慧科技應用(ICT)及儲電設備,將【尖峰時間供電,離峰時間儲電】之運作概念,用來提供電能調度與管理等各種智慧化控制,有效提升供需雙方使用效能。用戶可衡量本身之負載特性,確認可緊急配合降載,與台電公司簽訂「需量競價措施」契約,以達到減少電費支出的目的。但談到「智慧電網」[註1],似乎是很難懂的東西。也因此,「智慧電網」的重要性呼之欲出。
[註2]包租代管,包租是指政府獎勵及補助租屋服務事業(以下簡稱業者)承租住宅,由業者與房東簽訂3年包租約後,於包租約期間內業者每月支付房租給該房東,再由業者以二房東的角色,將住宅轉租給房客(一定所得以下或弱勢者),並管理該住宅。Photo Credit :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臺北市政府透過 ICT 與相關科技,創新發展智慧建築技術生活應用,針對各項居住需求,進行一連串電子化、資訊化,提供整合創新服務之解決方案。
另公宅頂樓也設有太陽能發電系統,利用太陽能創造綠能。此外,除了興建公共住宅之外,公宅政策中也包含了實際的費用住宅租金補貼與合理的租金制定政策,當考量了承租人的負擔能力後,定出「合理的補貼費用」,讓每個家庭都能住得起安全的房子,該項政策於 2018 年共計補助 10,423 戶。
截至 2019 年 5 月底,臺北市已完工及施工中的公共住宅,共計 8,515 戶,目前發包與規劃中的有 8,135 戶,再加上都更聯開分回戶共 3,152 戶,共計 115 處、19,802 戶。以臺北市第一個配置智慧電網的文山區興隆D2公宅為例,公宅內有 301 戶配有智慧電網裝置,讓用戶能掌握用電資訊。以 2010 年人口及住宅普查,臺北市租屋市民約有 17 萬戶,而「借住」、或是由機關配發宿舍的「配住」族群共約 6.3 萬戶,合計 23.3 萬戶,占全市約 24.8%。公共住宅很好理解,但加上「智慧」二字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主要是希望透過智慧科技的應用,讓居民能在安全、舒適與便利等方面得到更即時與全面性的照護,而智慧公宅,就在這樣的願景下誕生了。當用電狀況透明化,住戶省電、節能的可能性就會提高,達到節能減碳功效。相較於過去3年不到百件,成績非常亮眼。
這麼高的租屋比例,不只反映了臺北人殷切的居住需求,背後也顯示了高房價、高齡少子化、租屋市場不透明等問題,都是臺北市政府當前必須面對的,「公共住宅」也因此成了眾人關注的政策焦點。其中會整合智慧建築與家庭能源系統,並且建置綠色公共用電微電網、智慧電錶等設備,不只能讓住戶的生活更便利、環保,也達到提升能源使用率的目標。
根據 2018 年臺北市政府公布的「臺北市公共住宅智慧社區建置參考手冊」中指出,智慧電網平時可節省 10% 以上之節能效益,尖峰時可調節 20% 用電量。最後還包括「包租代管」[註2]政策,臺北市長柯文哲曾不只一次提及「臺北市空屋太多,要想辦法逼出來,讓更多人能夠承租」,也因此,北市府於 2017 年 11 月起,積極推動社會住宅的包租代管政策,13 個月內就完成 609 件媒合案件,累計截至 2019 年 5 月止共 916 件媒合案件。
[註3]「需量競價措施」係指系統高載時期,開放用戶把節省下來的電回賣給台電,並由用戶出價競標,台電則採愈低報價者先得標方式決定得標者,若得標者於抑低用電期間確實減少用電,則可獲得電費扣減。這些住宅內,也配有許多不同的智慧裝置,包含設置溫溼度感應器,該感應器可以判讀溫度與濕度,住戶也可以透過手機 APP,即時遙控家中電燈及冷氣機開關,達到節能目的,可作為未來能源管理之參考。
本措施藉由用戶自報回饋價格方式,賦與用戶更多自主權,激發抑低用電潛能,以改善系統負載型態,進而延緩對新設電源之開發或降低可能面臨之限電風險。但其實只要想像, 一般的電網是指從發電端輸送至用戶家中的網絡,只能單向傳輸,中間可能產生一些浪費我們不曾知道、也難以控制。有效管理與控制,讓能源發揮最大效率「智慧電網」則完全不同,這是在傳統的電力系統上,加入了智慧科技應用(ICT)及儲電設備,並且配合建築物設計與規劃各項節能、低碳的用電與發電設備,再對其進行監視、控制、記錄與管理作業,提高建築物的能源使用效率,也擴大建築物的綠能使用[註2]包租代管,包租是指政府獎勵及補助租屋服務事業(以下簡稱業者)承租住宅,由業者與房東簽訂3年包租約後,於包租約期間內業者每月支付房租給該房東,再由業者以二房東的角色,將住宅轉租給房客(一定所得以下或弱勢者),並管理該住宅。
用戶可衡量本身之負載特性,確認可緊急配合降載,與台電公司簽訂「需量競價措施」契約,以達到減少電費支出的目的。當用電狀況透明化,住戶省電、節能的可能性就會提高,達到節能減碳功效。
為持續推動臺北市智慧電網實證計畫,臺北市政府與台電公司,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II)合作,規劃「智慧電網第一期計畫」,選定興隆D2公宅作為示範驗證場域,建置全臺第一處具備智慧電網需量競價[註3]平台之公共住宅。其中會整合智慧建築與家庭能源系統,並且建置綠色公共用電微電網、智慧電錶等設備,不只能讓住戶的生活更便利、環保,也達到提升能源使用率的目標。
總的來說,「公共住宅」政策並非只是「蓋房子」這麼簡單,當一座政府提供的住宅,不僅背負著提供給市民能有一個安全、便利、舒適的居所,還包括「智慧建築」與「智慧城市」的體現,一舉達到節能、減碳之願景。此外,除了興建公共住宅之外,公宅政策中也包含了實際的費用住宅租金補貼與合理的租金制定政策,當考量了承租人的負擔能力後,定出「合理的補貼費用」,讓每個家庭都能住得起安全的房子,該項政策於 2018 年共計補助 10,423 戶。
公共住宅很好理解,但加上「智慧」二字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主要是希望透過智慧科技的應用,讓居民能在安全、舒適與便利等方面得到更即時與全面性的照護,而智慧公宅,就在這樣的願景下誕生了。有效管理與控制,讓能源發揮最大效率「智慧電網」則完全不同,這是在傳統的電力系統上,加入了智慧科技應用(ICT)及儲電設備,並且配合建築物設計與規劃各項節能、低碳的用電與發電設備,再對其進行監視、控制、記錄與管理作業,提高建築物的能源使用效率,也擴大建築物的綠能使用。以臺北市第一個配置智慧電網的文山區興隆D2公宅為例,公宅內有 301 戶配有智慧電網裝置,讓用戶能掌握用電資訊。代管則是指業者協助房東出租住宅給房客(一定所得以下或弱勢者),由房東與房客簽訂租約,業者負責管理該出租的住宅。
其規劃也加入了社區可能會需要的公共空間,包括公共托育、圖書空間、老人日照中心與失能身障日間照顧中心等等。智慧科技的應用範圍極廣,包括在公共住宅的設計、興建與維護,像是智慧電錶、智慧水錶、智慧微電腦瓦斯表、智慧電網、智慧保全系統等,透過電子化、資訊化等方法,讓居住需求與品質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也可以解決各種過去居住時可能會遇到的難題。
這麼高的租屋比例,不只反映了臺北人殷切的居住需求,背後也顯示了高房價、高齡少子化、租屋市場不透明等問題,都是臺北市政府當前必須面對的,「公共住宅」也因此成了眾人關注的政策焦點。以 2010 年人口及住宅普查,臺北市租屋市民約有 17 萬戶,而「借住」、或是由機關配發宿舍的「配住」族群共約 6.3 萬戶,合計 23.3 萬戶,占全市約 24.8%。
最後還包括「包租代管」[註2]政策,臺北市長柯文哲曾不只一次提及「臺北市空屋太多,要想辦法逼出來,讓更多人能夠承租」,也因此,北市府於 2017 年 11 月起,積極推動社會住宅的包租代管政策,13 個月內就完成 609 件媒合案件,累計截至 2019 年 5 月止共 916 件媒合案件。根據 2018 年臺北市政府公布的「臺北市公共住宅智慧社區建置參考手冊」中指出,智慧電網平時可節省 10% 以上之節能效益,尖峰時可調節 20% 用電量。